网站首页 业界资讯 拍卖市场 网络展厅 艺术家风采 佳作秀场 艺乐天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家风采 > 列表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黄吴怀专题报道

2022-10-20 15:36:42    来源:互联网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直观最具表现力而且最具收藏价值的文化财富,为了更好的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亚洲走向世界,发扬光大,努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鉴于黄吴怀老师您在中国书画创作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的贡献,经过通讯社在全国严格的甄别遴选,研究决定,授予您“亚洲艺术巅峰人物”荣誉称号,并在亚洲艺术网跟踪报道!望您能积极配合工作更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中华文艺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黄吴怀,1939年出生,原籍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现定居北京。1964年于北京传媒大学本科毕业,退休前任中央台资深记者,主任编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会终身常务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联合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京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芝加哥美中文化艺术中心首届名誉顾问、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艺术发展部终身副部长、世界华人艺术网艺术顾问、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新华人物网名誉主席。

一生把书法看作生命的流衍,在书法艺苑中,耕耘不缀。在继承传统书艺的同时,刻意追求个性、艺术性、欣赏性和时代感,把多种书体融于自己的作品中,进入了草、行、楷皆精的境界。近十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博物馆参加全国性书画展。被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收藏》、《中国近代现代书画名家经典》、中国艺术鉴藏杂志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家”三人集,人民网、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办的中国书画拍卖网、雅昌网、中国书画出版社主办的翰墨艺术网等几十种报纸、书刊、网络、传媒登载和介绍,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收藏家的喜爱和收藏。中央台领导出国访问,用作礼品赠送各国政要,得到以色列总统魏茨曼的赞赏。2007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市成功举办了一个月的个人书法展览,部分作品被美国一些收藏家所收藏。2011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书画室当场书写的巨幅书法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熔古标新   铸写经典

——黄吴怀书法作品欣赏感言

(博石)

中国书法讲究书写内容要与书家的气韵相合,凝结于笔端,流溢于笔下,使作品从字体到书写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书家在创作时诉诸于情感,赋予诗词活灵活现的感官享受,犹如图画一般跃然纸上,正所谓“书到极时书似画,画到臻处画如书”;古人讲“书画同源”也是这个道理。即能看到书家贯彻古人的历史轨迹,也能审视出书家博大的胸怀。

细数历来书法大家,都以独特而又鲜明的书风、字法、个性建树书坛,从这点来讲,黄吴怀先生可谓当之无愧。

他把甲骨、大篆、汉碑、汉隶、行草等字体集中变形,融汇于一体;同时结合大草的笔法使得作品连绵不断。其笔触,毫不拘泥概念化的规范,而是随手生发,或中或侧、或方或圆、或藏或露、或敛或纵,触处成形;其结体,则善于随形布势,或铺张排比、或敛聚收放、甚至依倚穿插,应心隐手。在具象与抽象中,展现出中国书画同源的艺术精髓;在山形云影、风帆飘动中,诠释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象形表现力。这样的结合使文字变得有金石铁声,飘逸洒脱,大气磅礴、自然合道,宛若天成。而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则促成并终而奠定了他在书坛坚不可摧的独立地位。

黄吴怀先生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更善于从中建立自己的书法品味和书写性格,他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好似天然偶得,信手拈来,又像倚情而作,直抒胸臆,点画间,落笔坦荡,笔底遒劲有力,千回百转中,游荡出天真豪情。既有苏轼笔法的丰腴跌宕,又似黄庭坚纵横昂藏的挺拔,细观之,可见米芾俊迈豪放的沉 着痛快感,又或可见二王,张旭,怀素之风。字势险峻跌宕,有一种奇峰交错、万壑奔流的气势;通过干湿浓淡等方法使其交相辉映,虽为汉字,却有着丰富多变的画面层次感;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往往点上奇妙的一笔,使书法作品绽放出画的灵韵,渗透着一股端庄之美和荡气回肠之魂,在沉雄博大的书法质感中透出温润、儒雅、灵动、生机盎然的光泽,具有一种流动的韵律美。正可谓是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显风骨,将刚柔并济拿捏得入木三分,把握得出神入化,那紧密结体所流动的韵味是最令人称奇,堪称熔古标新!

鲁迅先生曾说过的汉字具有的“意美”“音美”“形美”,在用笔之妙的作用下,章法构成的作用下,会构成一种撞击人心灵的艺术张力,黄吴怀先生则善于用笔墨的厚薄、力度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其笔墨淋漓间,如飞流直下,奔腾千里,如渴马奔泉,势不可挡;总能看到和体会到笔墨的舞动与飞扬;他正是在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用笔之妙”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鉴赏?收藏》杂志以《生命的旋律》为题的点评说:“他的每一幅作品仿佛是一串串跳动着的音符在唱歌,不仅充满了韵律感,还让人体会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共鸣。把在生活中挖掘的自然界的美反映在作品里,妙趣盎然,极具生命力和欣赏性”。最近获悉,黄吴怀先生于2011年秋月应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邀请,现场挥毫,作品被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并颁发证书,可见黄吴怀先生书法造诣之影响。

勤奋笃实的黄吴怀老先生是一位感情真挚的艺术家,一生把书法看作生命的流衍,他的作品流露出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美的探求。他的书法是那种让人一眼难忘的,在结字构成方面,他给从事书法者许多启迪;在对书法精神的传承延续上,他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后辈书法者去借鉴。以无比强大的创造力赋予汉字书写以无穷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愿意在那充满生机的字里行间中去冥想,去徜徉,去翱翔。黄吴怀先生能够用朴素温和的情感抒写豪迈大度的时代精神,使其焕发出一种悠扬的、优雅的生机勃勃的气息,以一种温润明净的方式直击人的心灵,从而撞击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灵回音,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经典。

书法界、出版界有关点评简摘

我国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在为黄吴怀书写的长卷滕王阁序题款:“读吴怀兄草书滕王阁序洋洋大观,一气呵成,笔走龍蛇,清健飞动,可喜可贺”。

《中国收藏书画专刊》2008年第一、二期点评:

黄吴怀的书法创作,法古人而不泥古人,其结字布局有成法而无定法,笔底千花,随心所欲。黄吴怀善于用墨的厚薄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其浓墨行书条幅,笔墨淋漓间,如飞流直下,奔腾千里;其干笔焦墨作品,如渴马奔泉,势不可挡。黄吴怀在书法中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个性突出。方正规整的汉字在他的笔下像被施了魔法,一个个在纸上活灵活现,被赋予了书者轻松随意的灵动性格。中国“书画同源”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鉴赏?收藏》杂志以生命的旋律为题的点评中说:他的每一幅作品仿佛是一串串跳动着的音符在唱歌,不仅充满了韵律感,还让人体会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共鸣。把在生活中挖掘的自然界的美反映在作品里,妙趣盎然,极具生命力和欣赏性。

勤奋笃实的黄吴怀老先生是一位感情真挚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流露出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美的探求。

《中国艺魂报》艺术点评:

书画同源。书到极时书似画,画到臻处画如书。黄吴怀之爱书法,是让书法纵情走进生命,又让生命完全融进书法的那种爱。同为研习草、行、楷、各体,他由熟而精,又由精而至化境,却仅将其视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初始。他全心努力和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让烂熟于心的草、行楷各体,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走起来,跑起来,飞起来。

 楷书如走——他走出了欧阳询的笔力险峻、结构独异;颜真卿的气势开张、端庄雄伟。

 行书如跑——他跑出了王羲之的潇洒飘逸、圆转如意;苏东坡的丰腴跌宕、天真妙趣。

 草书如飞——他飞出了张旭的变幻莫测、惊世骇俗;怀素的使转如环、圆劲奔放。

 但他的书法并不是跟在一个个书坛巨人身后亦步亦趋,而是把巨人最好的营养化作自己的思维和手段,用自己的嗓子唱自己的歌,用自己双手拥抱独属于自己的天空和太阳。

 几乎每件作品都是他心之天籁的一部分,令人感受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共鸣。他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只愿也只做唯我独在而随心所欲之笔墨之歌唱……

如果一个人已然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那他即便不动笔墨也已经是艺术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需要的也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纯粹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黄吴怀年逾七旬而创作风头正劲,那老辣而蓬勃的艺术之树将摇响怎样的阳春与盛夏!我们热切期待着,并由衷为他祝福。

                                 《中国艺魂报》

                                 郑国平先生点评

 

 

 

 

 

 

 

 

 

 

 

 

 

 

 

 

 

 

 

 

 

 

 

 

 

 

 

 

 

 

 

 

 

 

 

 

 

 

 

 

 

 

 

 

 

 

学 书 感 悟

我们的先人创造的方块字已经几千年了,而作为书法艺术也有一千多年。“书法”渗透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情感,是民族之魂,是东方的文化瑰宝。这是我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逐步认识理解的。书法,书法,首先是“书”然后是“法”。而这个“书”是从描红开始的。所谓“书”就是书写(写字),写字干什么?宽冕一点说是长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难听一点说就是换饭吃。后半句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总是腼腆,难于启齿,但却是实话。写字是读书人最起码的基本功,只要走读书这一条道,就一辈子离不开写字。

书读的越多,字也写得多,写得好。由此观之,书法离不开学问,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书法归根到底是三分技巧,七分学问”,可见学问之于书法是多么重要。而学问的积累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用毕生精力。要是学养单薄,书法就会缺乏深度、厚度,难上档次,这是许许多多书法爱好者半途而缀的重要原因。如果学养不深厚,他的作品就缺乏底气、神韵,赏之乏味。看日本书家的书法作品,由于缺乏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民族思想感情,赏之索然乏味,就是这个理。没有学问的书法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骋目今日书坛的领军人物欧阳中石、沈鹏等老先生哪一个不是知识渊博,诗词超迈,著作等身,为书坛树立煜煜生辉的典范。中国的书法艺术强调书家的人格魅力,坚持人品第一,书品第二;正字先正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书合一”。颜真卿几代人为唐王朝舍身忘死,奋不顾身,因而他的书品就一身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如果是个品质恶劣,“下三烂”的人,他的作品格调肯定不会高雅弥珍。秦烩、严嵩字都写得不错,可是就没人学,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中国人的道德准绳。人们对汉奸深恶痛绝就是这个道理。市场经济离不开钱,购物少一毛线,人家不一定让你拿走,但是人与人之间对钱过分计较,与中国人的那种豁朗大方的性格格格不入,那就不好了,有人对出售的作品讲钱很厉害,受到人们的议论,甚至抨击,如果作品充满铜锈味,就很难封人家的嘴了。

艺术讲究个性,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书法作品的每个字都是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筋、有骨。就象人的基因、指纹一样,全世界60多亿人没有相同的,即便是双胞胎。而书法个个都有自己的风格,书法家要想有作为,就应拓宽、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极致。个性愈强烈,他的书法成就也就越大,品位也就越高,也就越有价值。

临摩是习书的重要方法,它犹如“模石头过河”要是在过河时手里有根拐杖就更好了,它可以使过河者不因为水的浮力和冲力而身体飘浮摇摆产生恐惧。但是你过了河,你身强力壮,就要弱化对拐杖的依赖了,最好把它扔掉,独立行走,独树一帜,要不然就很难走出别人的阴影。你的作品要是展览,挂在墙上,人家就会指指点点说你临摩了谁谁的作品,此时你要是站在旁边,你感到有劲吗?要知道临摩作品并不难,难就难在扔掉拐杖以后,能独立行走,脱颖而出,有新面貌,如此风格成焉。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上流行把临摩临得好坏当作评定作品的一个条件,认为临得越贴近,越象就越好,这是一种误导。这只能培养出“书匠”,还有的人在个人的艺术简介中喜欢写上师承某某,这是不足取的。有的家族只要一人有成就,其他人也就跟着沾光,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有品味的除外)。还有现在对书画评定我以为存在双重标准。画作虽然临的惟妙惟肖,但在拍卖会上就定为假画或美其名曰“高仿”,而一文不值;而书法作品临的越好就越吃香,受到青睐,这种双重标准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它促长了懒汉怙息、巧取豪夺,败坏了书风人品。有人问书法怎样反映时代?存在不存在时代感,我以为是存在的,清代雪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书家的作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唐朝国势强盛,人民殷阜,它的书风就显得浑厚、雄强、光彩夺目。而清朝的后期嬴弱,内忧外患,读书人的眼睛盯在科举利禄上了。为了考取功名,把字写得方方正正,以迎合阅卷人的欢心,因而“馆阁体”盛行,光绪朝状元翁同和就是个代表。他们的书风古版缺乏生气和神韵。因而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书法成就除了王铎、郑板桥外其他书家就不太成气候了。洎乎现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豪情,气壮山河,彪炳千秋。

书法如何发展,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毕其功于一役的。国画专门画一种动物或植物,一两年就可拿得出手,而书法则不行,需一辈子,有的一辈子也写不好字。这就形成了书法的金字塔。塔基的宽厚决定塔顶的高低、雄伟。基于这个认识,对塔基应该有个基本的估计。现在高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的普及,小孩一上学就迷上了电脑(游戏),他们作文造句都用电脑打字,根本静不下心,用毛笔写写字,有的连握笔杆的方法都不正确。加上大人们一门心思奔钱,没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孩子习字。长此以往,经过若干代人,金字塔基就会缩水变小,由是观之书法的前途不容乐观,这不是杞人忧天。我们再从自然的法则看,宇宙的万物,有产生必有发展直至消亡。有人说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我看这不过是从理论的角度看问题而已。君不见,埃及、古巴比伦文字由于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草原变荒漠,他们的文字也就淹没在尘埃中了,考古发掘出来的古文字,犹如天书无人破译、识读。这就是前车之鉴。白居易都知道“天长地久有时尽”。不错,随着中国的腾飞崛起,令世界刮目相看,西方人觉得中国取得如此成就,是儒家文化起了作用。也想学学儒家的为人处事,因而孔子学院建立越来越多。我看对此也要具体分析。西方人的狂傲,从奥运会圣火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就可见一斑。什么“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要盲目乐观,谨慎一点为好,外国人不管社会上有多大动乱,而政府的机制照常运行。要是我们神经就会紧张。要保证促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向前发展还是靠我们自己。

眼下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解决书坛的紊乱局面,由于经济大潮,市场经济的冲击,书坛好象没人管似的。一伙伙的外出稿笔会,增加点收入,这也无可厚非。人家唱几只歌,或演几部电影,就财源滚滚,而书法家不能喝西北风。就说花钱买文房四宝也是钱,搞宣传,提高知名度也需要钱。家庭经济优越,书法还没上档次,他就能猛宣传,宣传多了,群众也会相信,如此一来良莠不分,这样又如何促进中国书法向前迈步呢!如果文化部、中国书协能联手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出出力,国家拨点款,再拉点赞助,我看书协手脚就能动起来。中国足球象患小儿麻痹症一样,扶都扶不起来,而投入的却数以百万计。成立个基金会,有计划资助小学开办书法班,有成就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各个年龄段也要奖励,褒奖那些穷困,但是书法好的苗子。电视台有个“星光大道”、“梦想剧场”,发现了不少文艺人才,中国要是在青少年当中搞搞书法比赛之类的活动,不啻也是一个促进,电视台有周冠军、月冠军赛,书法如果穷就搞他年赛。这表明我们国家对“东方文化瑰宝”的重视。美国黑人绘画艺术价格与其他旅居美国的画家作品价格相比,黑人的作品价格总是略胜一筹,它保护了美国本国艺术家的利益。这就表明了人家对艺术家劳动的重视、关怀,中国在这方面确实作得不能令人满意。

书法要创新。现在中国书坛的书家们也都在探索。翻开中国书协机关报《中国书法报》,传统的书法很少,而创新的占了百分之90以上。我觉得创新可喜,但是不要忘了传统,忘了传统就会走上邪路,书法本来就是传统的艺术,彻底离开传统就不是书法了。

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我作了多种试探,想寻求一种自己满意的风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再现“书画同源”的风格,情有独钟。

书画同源,这是老话题,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它们分手了,形成了并蒂莲。而今有没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更高的阶段上重新回到书画同源相结合的道路上呢,我觉得有必要,有可能,也有条件。

第一,纵观绘画没有因时空的变化而有危机。从绘画价格比书法高得多看,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书画相结合,就会相得益彰,就能顶住时空的侵蚀,而没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第二,书画结合好处多多,它不但拓宽了书法的路子,而且能增加书法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在实践中我在作品中除了运用点线(中锋用笔)以外,加大了侧锋的运用。侧锋行笔犹如泼墨,疾速书写则又形成“飞白”,很是美观,这就是在点线之外增加了笔法,使整个作品更加有立体感,更加多彩、活泼、灵动;一幅幅作品犹如一幅幅画作,而又区别于绘画。要是书画能结合,也能让外国朋友认识到“啊!汉字原来是这么发展变化来的”。从而增强他们对汉字的认知和理性认识。此种方法能使书作画面活跃,但在同一幅作品中不能多用。

第三,书画相结合条件充足。我参加了《中华篆文大字典》的编篡工作,有机会广泛接触陶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秦篆以及后来的汉棣、真、草、行等书体。其中大量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从实物形象演化而来。那些丰富、精美的字体造形为书画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历史上有名无名的书家浩如烟海,而知名度最高的要数晋的王羲之、唐的诸名家。而宋朝以降的各个朝代的书家也不少。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家经过大浪淘沙,他们的光芒渐渐地暗谈,以致被历史所遗忘。而他们不少形象化的字体,也是很精彩的,若能被开发出来,为书家所青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但能拓宽书家的视野,使书作更加丰满多彩,是件好事。我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这样做了。把诸多书体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效果还是好的,使作品既古老又新奇,极具欣赏性和时代感。“穿新鞋走老路”,是讽喻那些走回头路的人,而老路走的人多了,野草被踩死了,老路也就变成新路。

书作需要有“灵气”,而灵气是书法作品的灵魂。但实践中我觉得书画结合更能激发灵感。唯有灵气才能使作品有个性,使作品“活起来”。充满灵气的作品,它就越灵秀,艺术性就愈高,也就越有价值。书法作品是用毛笔作书写工具,醮上墨汁,通过宣纸的浸润、晕染、浓淡、干湿、枯焦的掌握,表现书家要想达到奇妙的境界。因此,缺乏灵气的作品就会缺乏神韵。

黄 吴 怀

2009年12月14日

中国收藏书画专刊2008年第一期对黄吴怀书法作品的点评

黄吴怀的书法创作,法古人而不泥古人,其结字布局有成法而无定法,笔底千花,随心所欲。黄吴怀善于用墨的厚薄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其浓墨行书条幅,笔墨淋漓间,如飞流直下,奔腾千里;其干笔焦墨作品,如渴马奔泉,势不可挡。中国书法的艺术本质是线条点画,黄吴怀在书法中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把传统书法与现代观念进行了结合,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收藏书画专刊2008年第二期对黄吴怀书法作品的点评

黄吴怀的书法作品可谓个性突出。方正规整的汉字在他的笔下像被施了魔法,一个个在纸上活灵活现,宛转屈曲的形体竟有些战国鸟虫书的味道,但字体的神韵又与纯粹装饰趣味的鸟虫书不同,而被赋予了书者轻松随意的灵动性格。中国“书画同源”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34.9K
猜您喜欢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冯海江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冯海江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李伍久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李伍久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直观...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李伍久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李伍久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张国和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张国和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直观...
  • 亚洲艺术代表人物——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李伍久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代表人物——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李伍久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直观...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黄瑞珍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黄瑞珍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直观...
  • Copyright © 2012-2016 亚洲艺术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6941号-38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346374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