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业界资讯 拍卖市场 网络展厅 艺术家风采 佳作秀场 艺乐天下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资讯 > 列表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

2015-05-08 22:05:33    来源:互联网

  枫丹白露宫在中国馆被盗后,没有对媒体公开案情进展,甚至至今都不清楚,20件遭窃文物中到底有多少件是中国文物,有多少件被劫掠的圆明园珍宝。事实上,枫丹白露宫这些年一直没有正式开放中国馆,背后的原因大有文章。这些年,关于流失文物的思考、讨论、争议乃至行动,此起彼伏。每每有中国流失文物被盗、被损坏的情形发生,总会激起一番讨论和哀怨。但平静思考,在眼下没有太多对策应对这些流失文物的情况下,无端炒作和哀叹不仅无助于文物的回归,相反,只会被利益集团利用,让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成为哄抬文物价格、催生争夺动机、加剧黑市流通的釜底薪,只会更加不利于文物真正价值的表达,甚至危及它们的命运。

  流失 盗抢骗卖流落海外

  自清朝末年,流到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不胜数。中国文物学会估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入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统计,流落中国境外的中国文物达164万件,分散在全球47家博物馆,而流落海外民间的文物数量恐为馆藏文物的十倍之多。

  但理性地说,流失、流落只代表文物转移后的状态,并不代表文物转移过程的性质。通常而言,文物流失海外,或因盗窃,或因劫掠,或因骗购,或因变卖,或因其他原因。而如今最有可能被纳入追索范围,或者说存在追索后回归可能性的,仅限于那些被外国人非法获取、占有的藏品。

  收藏家马未都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因掠夺而流失的中国文物数量仅占流失总量的一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掠夺事件就是火烧圆明园。此外,还有一大部分流失文物都是当年被外国人“买”走的,例如北京智化寺的藻井、敦煌莫高窟的经卷等。

  现在已没有必要讨论,如果当年智化寺住持不卖藻井、王道士不卖经卷,这些文物如今会怎样。事实是,这些文物当年被变卖时,“正值中国最动荡的时期,正值几千年来最不拿这些东西当回事儿的时期”。

  而如今,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体量的提升让中国文物价值凸显,同时也让流失文物的追讨、追索、捐赠、交换有了新的契机。马未都说,流失法国的两个圆明园兽首前两年得以回归就是最好的例证。

  追索 法律背景千差万别

  不难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流失文物都存在追索的可能性。即便已经明确是当年被掠夺走的文物,也因转手过程和性质的不同,在追索层面存在很大差异的身份背景。

  还以圆明园文物为例。圆明园遭劫后,其文物藏品主要流入了英国、法国和美国,但文物流入这三个国家后的命运却不完全相同,致使其在不同法律环境中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一大批圆明园文物被带到英国后,一部分被英法联军中的英国军官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这批文物后来进了大英博物馆。还有一批文物1861年被阿尔弗雷德·莫里斯购得。莫里斯是19世纪英国纺织大亨詹姆斯·莫里斯的儿子,酷爱收藏各国艺术品。莫里斯家族的博物馆,由此成为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私人藏馆。

  而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官方博物馆则是法国的枫丹白露宫。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法军司令孟托邦于1863年把所劫文物前后分作7大车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有了这些文物,枫丹白露宫才开辟中国馆,专门用于存放这些珍品。

  而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圆明园文物,则主要由美国商人毕晓普捐赠。毕晓普当年在欧洲多地搜罗被英法联军变卖的文物,甚至到中国寻找圆明园劫后剩余藏品,而后全部捐赠。

  在马未都看来,一些流失文物被进献,一些文物被捐赠,一些文物在辗转过程中存在“善意取得”的环节,它们在传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转变,也给追索带来千差万别的法律背景。马未都认为,枫丹白露宫里中国文物大多由侵略者进献,因此,其“劫掠所得”的性质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经验 多国设立追讨机构

  放眼全球,不少文明古国都饱受侵略者掠夺之苦,而如今,各国追讨各自流失文物的道路也并不平坦。

  在埃及,由专有机构“文物归还管理局”对全世界约40家主要经营文物的组织进行追踪,一旦发现有埃及文物参与拍卖、展览等,会立即联系拥有该文物的机构或个人,要求其出示拥有该文物的合法文件。埃及还把遍及世界的埃及使馆作为追查流失文物的前哨站,密切关注驻在国涉及埃及文物的拍卖和转让等活动。一旦确定某机构或个人非法拥有埃及流失文物,埃及会通过外交等途径施加压力。若所在国拒绝合作,埃及将考虑终止与该国在文物发掘、展出等方面的一切交流活动。

  希腊则采取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追讨流失文物的方式。希腊文化部专门设立部门,从世界各地博物馆藏品目录、展览会、拍卖会等寻找源自希腊的文物。若发现有文物涉嫌从希腊非法流出,就会与国内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联系,为走私文物寻找证据。

  马未都特别提及日本,他说,二战结束后,日本亟需资金,变卖大批文物。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回购流失的文物。回购行为由商社统一操作,而不是由文物商各自为战。商社代表日本文物界在海外寻找、购买日本文物。

  马未都认为,追讨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理性看待,也需要调整心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些问题相信会自然解决。

  凌朔 郜婕(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原标题:追索流失海外文物)

  来源:燕赵都市报

34.9K
猜您喜欢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于天忠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于天忠专题报道   中国的书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光辉璀璨最好的见证,也是最...
  •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徐子屏专题报道
    亚洲艺术巅峰人物——徐子屏专题报道   
  • 《十竹斋笺谱》隐逸系列首次以数藏形式光华再现,传播东方美学!
    《十竹斋笺谱》隐逸系列首次以数藏形式光华再现,传播东方美学!   2022年10月10日上午10点,曾被鲁迅先生称为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的作品——《十竹斋笺...
  • 张伯世:以生命作为结构的书法
    张伯世:以生命作为结构的书法   
  • 《新●生息》 设计巡回展香港拉开帷幕
    《新●生息》 设计巡回展香港拉开帷幕   由PMQ元创方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意香港主要赞助的《新& 12539;生息》设计展,10月6日...
  • 潮州美术馆“双展”开启十一假期
    潮州美术馆“双展”开启十一假期 潮缘——王肇民艺术展10月1日,潮缘——王肇民艺术展在潮州美术馆正式展出。本次展览带领观众...
  • Copyright © 2012-2016 亚洲艺术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0016941号-38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34637414  
                  
    返回顶部